红蛇是什么蛇(老人口中一碰就碎的碎蛇)-尊龙凯时app
南方农村的老人说,山上有一种“金星地鳝”,也被叫做“碎蛇”,长得跟蛇一模一样却不是蛇,被人一碰就会整条碎掉,耕牛吃了它的尾巴就会力大无穷,还能做成接骨中药。
就在上个月,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发现了这种动物,这还是保护区第一次记录到它的存在。
“山黄鳝”虽然看起来像蛇,但实际上属于蛇蜥科,还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那“山黄鳝”到底是蛇,还是蜥蜴?它为什么会“碎”呢?
你知道动物都是怎么交配的吗?
到底有多少动物是牢底坐穿兽?
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点点关注↑
万物灵熊探长
每天带你看最奇怪最有趣的动物知识!
▊ “山黄鳝”大名叫脆蛇蜥
脆蛇蜥,是一种属于有鳞目、蛇蜥科、蛇蜥属的爬行动物。脆蛇蜥的身体形态非常奇特,看起来像蛇但又不完全是蛇,它们具有细长的身体,背部覆盖着棕黄色或红棕色的鳞片,上面还有白色或天蓝色的横条纹,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
脆蛇蜥之所以被称为脆蛇蜥,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一项属于蜥蜴的特殊能力——断尾。
当脆蛇蜥遇到危险时,它的尾巴可以自行断裂并在地上蠕动一会儿,从而分散敌害的注意力,让自己得以逃脱,之后脆蛇蜥会长出新的尾巴。
有网友回忆称,脆蛇蜥在他们老家当地也叫“山黄鳝”,村民抓的时候不能用手,只能用脸盆扣住,否则它会彻底碎掉。
想来因其尾巴特别容易断裂,甚至可以断成多段,才被人们生动地形容为“脆”,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它们才得名“脆蛇蜥”。
脆蛇蜥广泛分布于我国多个省份(四川、湖南、云南、贵州、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西和台湾)以及越南300-800米的山林、草丛、菜园、茶园的土中或大石下。
它们是一种典型的穴居动物,喜欢栖息在温暖潮湿的洞穴里。在春季和秋季,它们可能整天都会活动、觅食,脆蛇蜥的食谱主要以蚯蚓、蜗牛、小蠕虫和各种小昆虫为主。
在夏季,它们更倾向于在早晨和傍晚出来活动。秋冬交替之时,当气温下降到13℃左右,脆蛇蜥就会进入会冬眠,但它们并不挖掘自己的窝,而是找到其他动物留下的废弃洞穴居住。
脆蛇蜥是卵生动物,每年或每两年交配一次。雌、雄脆蛇蜥平时会独立生活,但进入交配季节后则会追逐而行。
脆蛇蜥的泄殖腔能够释放出一种独特的臭味,雌蜥更为敏感,可能与逃避天敌或寻求异性有关。
在交配后,雌蜥会选择一个安全的地方独自产卵、孵卵一到两个月,通常在六月下旬或七月初产卵,一窝可能有5到12颗。
大约经过22-25天,脆蛇蜥的卵会孵化出来,这些小宝宝没有视力,也不具备任何防御能力,因此,妈妈会在这段时间内陪伴着它们,这在大多数蜥蜴物种中是不常见的。
这些脆蛇蜥在4到5岁时性成熟,平均寿命为10年,但有些人工养殖的个体已知可以生存长达50年。
一些脆蛇蜥就像其他蜥蜴一样,喜欢在大晴天晒太阳,它们可能会在大石头上或甚至人行道上出现。不过它们也会游泳,在水里游动的姿态几乎和水蛇一般无二,这也让很多网友惊呼:就算天王老子来了,这也肯定是蛇!
那脆蛇蜥和蛇到底有哪些区别呢?
▊ 脆蛇蜥和蛇有什么区别?
虽然脆蛇蜥打眼看过去几乎与蛇相像得不分你我,但若仔细观察,两者之间除了脆蛇蜥会断尾之外,仍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区别。
首先,脆蛇蜥具有眼睑,可以自行睁眼或闭眼。同时,脆蛇蜥还有耳孔,而这两个器官都是蛇没有的。
这意味着脆蛇蜥在感知和适应环境时更具优势,它们可以依靠声音,而不是像蛇那样仅仅依靠的地面和风的振动来行动。
此外,脆蛇蜥的头部过渡不明显,而大部分蛇的头部较为突出,头和身体有明显分界的线条。
虽然外形非常相似,但脆蛇蜥的尾巴较长,占据身体总长度的2/3(方便它们断尾),而躯干则相对粗壮,仅占1/3。
蛇的身体大部分都是由肋骨包裹的腹部,真正的尾巴仅占了短短一截,这个区别从骨骼上看就很明显。
蛇蜥的骨头(黄色箭头是身体和尾巴的分界点)
这是蛇的骨头,尾巴其实很短
同时,脆蛇蜥的腹部并非像蛇一样由宽短的鳞片组成,而是由与背部鳞片相似的方形或菱形鳞片纵横排列构成。
脆蛇蜥性情温顺,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它的嘴也不能像蛇一样可以极限张开吞下比自己大几倍的猎物。
同时脆蛇蜥本身无毒,而大部分蛇类对我们来说危险系数就比较高了,它们有的身负剧毒,有的则性情凶猛,攻击力极强,轻易可别去触碰。
最后,蛇的身体通常比脆蛇蜥更加灵活。这是因为蛇拥有非常小的内脏器官,同时还有弹性十足的肌肉和皮肤可以让它们收放自如。但脆蛇蜥无法像蛇那样任意弯曲,如果试图以这种方式“盘”它们,很可能会导致受伤。
▊ 蛇蜥是蛇和蜥蜴的杂交吗?
这么看下来,比起蛇,其实脆蛇蜥更像是无腿的蜥蜴。其实,全球范围内的蛇蜥科动物都是独立进化掉腿的,这被称为趋同进化。
蛇蜥科成员无法追溯到一个共同的、从中演化而来的祖先。相反,世界各地的蛇蜥科动物都为了生存不约而同地进化出无腿的特征,这种现象就是趋同进化。
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这些动物的四肢逐渐变小,直至消失(蛇蜥亚科,例如脆蛇蜥)。不过,部分蛇蜥科成员仍在肛门附近保留了残余的后肢(这些就是肢蛇蜥亚科,例如南美洲的缺肢蜥)。
事实上,蛇是在侏罗纪时期由洞栖或水生蜥蜴进化而来的,因此脆蛇蜥可能是一种未能演化成蛇的动物,而是保持在了适应其环境的发育阶段。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蛇类化石可以追溯到1.67亿至1.43亿年前。
蛇蜥科动物是一种长而细的爬行动物,具有各种颜色和斑纹。大多数蛇蜥科的鳞片呈棕色或灰色,有浅色斑点,腹部呈黄色或奶油色。这些斑纹因地区而异,通常帮助它们在当地环境中进行伪装。
这些蛇蜥科的长度可在60到121厘米之间,其中将近三分之二的长度是尾巴,随着年龄增长,尾巴会变得越来越长。
当遇到威胁断尾后的几个月或几年里,尾巴会重新长出来,但长度通常较短,且缺乏原来尾部的斑纹。
蛇蜥科分为四个亚科,侧褶蜥亚科,它们习惯树栖或陆栖,树栖的成员有可以缠绕的尾巴,主要分布在加拿大西南部到美洲热带地区,其中在墨西哥和危地马拉种类最多。
肢蛇蜥亚科具有并不发达的后肢,部分种群生活在加勒比海诸岛,其它美洲热带地区也能见到。
蠕蜥亚科,个体非常小,它们通常像蚯蚓一样穴居。蠕蜥亚科的成员有可以闭合的眼睑,但没有耳洞。这个种群仅以分布于美洲加利福尼亚州的北部蠕蜥和墨西哥加利福尼半岛的南部蠕蜥为代表。蠕蜥亚科常被升级为独立的科。
最后一种就是蛇蜥亚科,也是无足蜥蜴中最为著名的一个亚科。正如脆蛇蜥一样,多分布在亚欧大陆上。
在2000年之前,脆蛇蜥在我们的生态系统中是常见的一部分。它们数量众多,栖息于广泛的区域,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开始感受到脆蛇蜥数量的减少。
2000年,脆蛇蜥被列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2015年就已经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爬行类)中濒危的动物。
2021年更是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变化呢?
▊ 脆蛇蜥为何数量锐减?
脆蛇蜥数量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外乎是栖息地的破坏。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原本适合脆蛇蜥生存的栖息地不断被破坏或改变。
城市化、农业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人类活动对脆蛇蜥的栖息地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树木被砍伐、湿地被填埋,适合脆蛇蜥栖息的洞穴和觅食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使其难以找到适宜的生存环境。
环境污染也是导致脆蛇蜥数量锐减的重要因素之一。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导致脆蛇蜥的食物链受到破坏,它们的繁殖和生长受到极大的影响。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的积累对脆蛇蜥的健康和生存也产生了负面作用。
非法捕捉和盗猎是脆蛇蜥数量减少的另一个关键因素。脆蛇蜥曾经数量众多。在民间经常被人捕捉,他们有些抓脆蛇蜥多是用来入药,方法也是五花八门。
脆蛇蜥在《岭表录异》被称为地鲜、蝎蛇,在《本草图经》中被叫作金星地鳝,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中则为碎蛇,脆蛇蜥和西藏和云贵地区的细蛇蜥(蛇蜥科脆蛇蜥属下的一种)经常作为碎蛇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人们经常会在春秋之际捕捉脆蛇蜥,捕得后用酒醉死,或置锅内用微火烤。死,然后盘成圈,以竹签插住,再用微火烤干。
干燥的脆蛇蜥多已盘成圈状,直径约6-10厘米。有散瘀、祛风、消肿、解毒之效,多治跌损折伤、大麻风、痈疽肿毒等。
在民间,听一些老人言,脆蛇蜥的尾巴营养价值很高,但抓回来不是给人吃的,因为大补,人根本承受不了,所以只能拿来喂给耕牛吃,吃了脆蛇蜥的牛耕起田来力大无比,有使不完的劲儿。
还有网友说将脆蛇蜥放在石灰缸里榨干,碾碎了可以止血,灵得不得了。
也有地方叫脆蛇蜥为“贵宾黄鳝”,三、四十年前在林场经常出没,当地一家祖传的接骨药就是用脆蛇蜥做主药,手骨、腿骨打碎了都能接回去。
民间还传闻:“这种脆蛇自己断开了不是重新长出来,而是会自动跳回来连上,把中间一节捉住它就跑不了了。”不过近些年已不多见了。
无论传闻是否可信,脆蛇蜥的药用价值高低与否,几十年前这种过度捕捉和非法贸易造成了脆蛇蜥数量的骤减。
脆蛇蜥独特的外貌和断尾的特点,让它们在民间有些许神奇色彩,更成为了非法贸易的对象,这使得脆蛇蜥的生存状况更加脆弱。
其实,保护脆蛇蜥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保护一种独特的爬行动物,更在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今天,在广西大明山能够看到脆蛇蜥的身影,这意味着我们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成果,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脆蛇蜥的存在是一个生态环境改善的指示器,它们的回归是生态环境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也是我们共同环保的胜利。不过,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我们来说仍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任务,让我们共同期盼这些独特又脆弱的小动物更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吧!
↑点点关注↑——————↓点点赞↓
万物灵熊探长
每天带你看最奇怪最有趣的动物知识!
参考文献:
[1] 脆蛇蜥;蛇蜥科;脆蛇 百科
[2] 似蛇不是蛇!广西大明山保护区发现新记录物种——脆蛇蜥
推荐阅读: